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琳: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是必然的选择
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(记者李雁争)中共中央、国务院近日印发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(2024—2035年)》(简称《规划》)。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、教授王琳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表示,这是我国第一份关于农业强国建设的规划,明确了2027年、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,我国农业强国建设、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。
《规划》提出,到2027年,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;到2035年,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;到本世纪中叶,农业强国全面建成。
王琳说,《规划》从全方位、全领域、全环节、全链条等方面,明确农业强国建设中,粮食安全、农业科技创新、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努力方向。
《规划》提出,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,落实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战略,筑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。
王琳说,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,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,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。长期以来,我国以占世界9%的耕地,养育了世界近1/5的人口,面对人多地少、耕地分布不均衡的国情,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是必然的选择。
加强耕地保护,不仅要保数量,还要提质量。《规划》提出一系列加强耕地保护的具体措施,从优化耕地布局到农田建设质量监督体系,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盐碱耕地治理改良,从黑土地退化耕地治理及现代化灌区改造……这些科学、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措施,力求实现对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保障,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守牢耕地红线,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。《规划》明确守牢18.65亿亩耕地和15.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,对于优化耕地布局,推进耕地数量、质量、生态“三位一体”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。
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,让盐碱地变高产田。盐碱地是隐形的粮仓,我国可供开发的盐碱地资源多达5亿多亩,但是盐碱地的形成较为复杂,治理利用需要因地制宜。《规划》提出,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,推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,使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得到充分释放,不断拓展农业生产空间,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。
王琳还表示,农业科技创新要以“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”成为亮点。现阶段,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。202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63.2%,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,特别在人工智能等农业前沿领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,科技支撑农业发展能力不足。因此,《规划》明确提出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,以产业急需为导向,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,推进重大农业科技突破,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。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系信息发布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