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3%,广东农业如何既“种得好”又“卖得好”?

21世纪经济报道| 2025-01-19 09:51:53

  1月15日,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。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,2024年广东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、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,累计培育123个“粤字号”农业区域公用品牌,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3%。

  在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举行的首场记者会上,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、厅长刘棕会表示,广东推动拓展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,建设广东农业智慧大脑,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全链条精准化、数智化和信息化水平,为加力提速推进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,推动乡村全面振兴,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。

  另一面,广东瞄准农产品产销不畅症结,以市场经济思维对农产品市场机制进行改革重构,探索出农产品“12221”市场营销体系,为当地县镇村产业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。目前,“粤字号”农产品已行至海外,2024年1至11月广东累计出口额达169.5亿美元,创历史新高。

  2024年广东城乡居民收入缩小至2.31:1。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之下,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“短板”正在向“潜力板”转变。

  73%科技进步贡献率全链显现

  2024年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3%,代表什么水平?

  从全国来看,2012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4.5%;2021年提高到61.5%,由世界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第二方阵跨入第一方阵;2024年超过63%。对应这三个时间节点,广东分别为58%、71.3%和73.3%,一直处在全国前列。

  “这一数据是很好的回应。”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、副教授陈亚辉表示,“人们长期对农业存在一种误区,认为‘离农业越远,离现代化就越近’。事实上,科技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,现代化进程并非简单地远离农业,可通过搭建农业科技平台、培育优质品种、发展智慧农业等手段,实现农业与加工、物流、文旅等产业的深度融合,促进各产业协同共进。”

  拆解来看,“73%”在种业、种植养殖、生产加工、储藏运输、流通交易等环节都有体现。

  2024年,是种业振兴行动由“三年打基础”转向“五年见成效”的关键一年,广东大力实施“粤强种芯”工程。据刘棕会介绍,广东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%以上。育种创新方面,“广明2号”育种成功,实现我国白羽肉鸡品种“零的突破”,育成畜禽新品种(配套系)占全国15%;培育超级稻品种33个,占全国26%。

  作为中国水产第一大省,广东水产种业从满足生产需求,加快向优质高效转变。2024年育成水产新品种40个,占全国14%。在国家最新公布的23个水产新品种中,广东占7席。

  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丹表示,2011年联合中山大学选育出第一个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“中兴1号”,填补了中国南美白对虾的种虾空白,此次入选的品种系抗弧菌病新品种“中兴2号”,养殖成活率提高10%以上。

  在科技加持下,“云上种田”也正在成为现实。刘棕会表示,广东支持科技企业进一步升级农用无人机技术,将数字智能、遥感信息、传感器等应用于生产基地,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。目前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%以上。

  据悉,广东省内两家全球农用无人机服务企业大疆、极飞在全国农用无人机保用量超32万台,2024年1月至7月,广东省内农用无人机作业超2062万亩次。

  在无人农场建设方面,广东早有布局。广东省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提出,强化农业科技支撑,大力发展智慧农业,建设农业人工智能装备研究中心,打造10个粤港澳大湾区无人农场。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已在国内15省启动30多个无人农场建设,配置100多台(套)智能农机装备,在广东共建设水稻无人农场7个,成效显现。

  然而,“无人农场的本质是实现‘机器换人’,这一置换过程十分漫长。广东多地地形复杂,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小,加之农机的购买、维护成本较高,农户认知不充分等原因,无人农场对于相当一部分农民来说仍然过于超前。”陈亚辉表示。

  极飞科技市场部相关负责人认为,消费端,还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进行市场教育,生产端,产品线也无法实现复杂农业生产场景的全覆盖,未来仍然需要建立针对细分场景的解决方案。但是,放之于数千年的农业发展周期来看,实现现代化农业科技的普惠仍然具有很大意义。

  目前,广东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.31:1,仅从数值上看,农业科技的领先优势似乎没有在此完全显现。

 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、广东省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胡武贤认为,尽管广东农业科技贡献率很高,但农业仍属于弱质产业,抗风险能力较低,农产品的利润率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,城乡协调发展并非一蹴而就。“百千万工程”实施以来,尤其在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下,乡村将衍生出休闲观光、文化体验等新兴产业,县镇村正在释放发展潜力。

  “相较而言,城市能更快、更好地将科技转化为经济效益,农村受限于基础设施薄弱、人才外流等,科技应用与收益相对滞后。但可以看见,这几年乡村基建不断加强、产业扶持之下不少人才回流,推动乡村科技应用与产业升级,预计未来几年内,城乡收入比将进一步缩小,整体更均衡。”陈亚辉表示。

  “12221”让“粤字号”行至海外

  广东占全国1.9%的耕地资源,实现了约占全国5.7%的农业总产值、6%的农业增加值。2024年前三季度,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0.68万亿元。可见,广东农业不仅“种得好”,还“卖得好”。

  品牌营销是关键一环。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2024年广东累计培育123个“粤字号”农业区域公用品牌。

  目前,“粤字号”已行至海外。全球每5颗荔枝,就有1颗产自广东茂名,广东“喊全球吃荔枝”深入人心;徐闻仅用一“县”之力种出全国1/3的菠萝,县委书记县长第四年向全球菠萝采购商发出邀请信;广东预制菜探索全产业链出海,足迹抵达六大洲。

  可以说,“12221”是广东农业品牌建设的“密码”。2019年,为破解徐闻菠萝滞销难题,广东开始探索“12221”市场体系建设,“市场指导生产、销区重于产区”等一系列观念开始从徐闻兴起,菠萝产业提质增效明显,年产值从2018年的9.8亿元攀升至2023年的25亿元,预估2024年产值27.2亿元。

  发轫于“菠萝的海”,“父爱如兰”“年鱼经济”等品牌的探索建设在“12221”市场营销体系下铺开。2022年发布的《广东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提出,构建“粤字号”农业品牌体系,打造绿色健康的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“油瓶子”“果盘子”“水缸子”“茶罐子”品牌。

  在这一过程中,“12221”市场营销体系如何发力?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,广东省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负责人,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“三农”咨询专家易法敏表示,理念上,“12221”市场营销体系改变了传统的“重生产、轻市场”的观念,使得农业从业者从“以产待销”转向“以销促产”;实践上,数字化和电商化提供了对接市场的有效途径,从单一的菠萝拓展至荔枝、柚子、花卉等其他产业,并且逐步向食品化、工业化和节庆化方向发展,向多产业协同发展模式转向。尤其是,在RCEP等国际贸易协定机遇下,商务、财政、海关等多部门联动,将该体系拓展至国际市场。

  2024年1至11月,广东累计出口额达169.5亿美元,创历史新高,比上年同期增长1.6%,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18.3%,可见“粤字号”实力。《方案》还提出,到2025年,力争培育形成10个以上品牌价值超百亿元的“粤字号”标杆区域品牌。

  站在第七年回望,“‘12221’市场营销体系最明显的变化表现在营销平台上。”广东省人大代表、韶关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清华表示,“‘重市场’的形式在不断升级。电商行业打入社交媒体以来,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为农产品市场营销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。农户不仅要了解自家产品,更要熟悉平台运营规则和用户画像,实现精准营销。”

  根本上看,从以前的“互联网+”到如今的“人工智能+”,广东农业也着眼于以“智”提“质”,以AI农业平台集成“供销大数据”,智能化提供生产、销售的量化判断依据,推动“12221”市场营销体系向智能化转变。

  2024年,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。在广东,徐闻菠萝AI“菠萝君”、四会兰花AI“兰先生”、高州荔枝AI“高智荔”、普宁青梅AI“普宁美梅”、“农博智问”相继上线,AI农业项目矩阵逐渐成型,为“12221”市场营销体系提供技术座驾。一首全球首支AI创作农产品品牌推广歌曲《菠萝传奇》成为广东先试先行的注脚。

  “但是,‘12221’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工作目前仍然面临政策保障和协同机制的不足。”易法敏表示,未来应逐步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,统筹资源保障,加强地方政府、部门及农民的协同合作,形成合力,确保“12221”市场体系建设有序推进。

  针对这一问题,在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,黄清华提出了关于创建广东农产品营销服务中心,推进广东“12221”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的有关建议;民进广东省委会建议加强广东农产品整合营销能力,统筹规划品牌建设,建立政府主导、多方参与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协同机制。

 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对2025年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作出部署,指出要深化农产品“12221”市场营销体系建设,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。
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系信息发布平台,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手机版 | 电脑版

© CopyRight 2022 tthmx.com All Right Reserved.

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

浙ICP备09070488号-8